大赛福利大发送第一期 | 公益组织的社会成效管理
目前,国内企业及社会组织公益慈善项目报告多是从机构本位的款物捐赠数量或受赠人数的项目结果进行报导, 很少针对发展问题症结以及问题改善解决成效进行报导。由于多数项目的执行结果并不必然保證項目能解决改善社会发展问题、产生具体成效, 因此多数机构较难彰显本身使命以及主要项目的意义与价值。
更多(点击)
例如小额信贷机构经常会以贷款偿还率作为主要成效指标, 但很少有机构能发布实际协助民众脱贫率及城镇社区扶贫综合发展成效; 又如协助教育助学的机构会公布自己捐助多少图书、物品或支持多少支教志愿时数, 但却很少有机构有能力发布他们提升多少学童学习意愿、成就、以及运用所学回馈社区及社会的具体成效;同样道理, 環保生态组织不能停留在举办多少宣讲活动、多少人参与、或种了多少棵树, 而应是协助提升的资源回收支持行为率或具体的污染率下降的消长。
没有机构会拒绝更好的绩效传播, 所以上述问题关键并不是机构披露意愿的问题, 而是缺乏专业意识或能力将”成效管理”融入整体项目战略规划。多数机构在项目规划的初始多是将慈善公益当做是款物赈济的活动,并没有将慈善公益当成是针对特定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样的社会组织很难发展成为一个可持续、有竞争力的社会企业, 因此也很难以具体的社会及可持续运营成效扩大吸引公益创投或影响力投资资本。企业经理人若无法掌握社会成效管理方法,也不易说服领导及投资人关于社会投资的价值,因此很难将社会投资当作是提升企业运营优势、不可或缺的管理环节。
如何设定成效管理的内容, 基本上可以下列四大效益作为管理重点:一传播推广, 倡导型组织可以报告他们所倡导议题在政协委员或城市民众心中的认知与支持程度,二社会营销, 如环保回收组织可调研市民回收支持行为率, 或健康倡导组织有关市民的健康行为实践率, 三资源整合, 基金会或社会组织理念及成效能获得企业、其他基金会及政府机构的认同及支持, 投入资源合作相关项目,四社会成效, 例如失明防治、健康公卫、以及水污染防治的相关国际案例。
更多(点击)
在企业或社会组织成效创造过程中, 加入创新思维及模式可以协助扩大上述效益的附加价值。其中, 最基础的创新模式就是,将以往公益慈善款物赈济的活动模式,逐漸加入以成效导向驱动的社会问题解决方案, 才能在每年数以百亿计的款物捐赠活动后, 清楚回答我们是否真的改善解决特定社会发展问题, 而且创造了可以量化管理、倍数回报的社会成效。
由财务透明及责信治理转向成效导向,不仅是中国、更是美国慈善公益领域崭新发展方向。美国非营利组织资讯揭露及评级平台“慈善领航(Charity Navigator)”将自2016年起, 在评级非营利组织时, 除了关注组织财务透明健康之外, 也开始要求非营利组织披露主要项目成效资讯。
更多(点击)
慈善导航的非营利组织评级版本, 最早的1.0版聚焦在财务表现, 2011年发布的2.0版聚焦在组织的开放及责信(open and accountable)。慈善领航以往版本被批评为太过重视财务管销费用比例等财务数字, 缺乏项目及机构的社会贡献与成效, 所以在13年起发布组织评级3.0“成效报告”版本, 要求非营利组织以具体事实来描述项目成效, 满足捐款者的成效需求, 并将自2016年应用于平台上6000家组织评级。 慈善导航3.0版本并不是替捐款者决定慈善组织是否具有成效, 而是以成效指标,激励这些组织披露更多项目与行动的具体成效 。慈善导航3.0版本包括下述五大要素, 一是否与使命一致, 二慈善组织是否有可行的因果关系逻辑, 也就是能达成目标的行动计划?是否清楚要达成预设项目成效要投入多少行动?三是否有独立第三方机构协助进行成效认证?四是否定期了解服务对象的意见?五是否发布成效的评估报告?